“迈出去的是脚步,带回来的是民心” ——“时代楷模”鲍卫忠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..._四川法治传媒网
四川法治传媒网LOGO  
网站投稿:690830723@qq.com
新闻热线:131 9869 0128
网站首页 头条关注 四川要闻 热点聚焦 平安四川 法治四川 法治先锋 以案说法 基层动态 全域治理 法治文化 法学天地 图说四川
四川法治传媒网 法治先锋 查看内容

“迈出去的是脚步,带回来的是民心” ——“时代楷模”鲍卫忠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...

2024-6-20 09:13

  

  6月18日上午,“时代楷模”鲍卫忠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省高院举行


  报告团成员合影,从左至右依次是陈龙、毕昱、吕丹、周红、陈美红


  现场聆听鲍卫忠的感人事迹,法院干警们红了眼眶

 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夏菲妮文/图

  “我把关于尼茸的报道和照片收集成册,想把公公和他留下的良好家风传给孩子们,让他们以父亲为榜样,把尼茸还没走完的佤山路走下去,让民族团结精神代代相传!”6月18日上午,省高院(蜀汉路办公区)三楼大法庭内,一场关于“时代楷模”、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正在进行。报告团由鲍卫忠生前领导、同事,当地组织部干事,鲍卫忠妻子和采访过鲍卫忠事迹的记者组成,他们向大家讲述了这位坚守初心的边疆执行法官的动人故事。伴随讲述的深入,在场听众的心也随之来到了1000多公里外的边陲小城——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。

  “他每办一个案件,都会多一个兄弟和朋友”

  沧源地处祖国西南边陲,与缅甸接壤,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。这里面积不大,99%以上都是山区;人口不多,却有佤族、傣族、彝族等20多个世居少数民族。

  2021年8月,一个消失已久的被执行人突然间就有了消息,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法院党组成员、执行局局长鲍卫忠立即带队驱车前往。那一天,下着瓢泼大雨,山路泥泞难行,小黑江水汹涌翻腾,经过5个小时跋涉,才终于找到被执行人藏匿的简易房。看到执行干警,被执行人从最初的躲闪转为强硬,现场气氛一时剑拔弩张。此时的鲍卫忠并未直接采取强制措施,而是对被执行人做起了思想工作。他说:“咱们啊都是佤族兄弟,你有什么困难和我说说。法律一定要遵守,但办法我们可以一起想!”渐渐地,现场气氛缓和了下来,被执行人也主动说起了家里的难处,诚恳地表示会尽快想办法把钱还上,简易房里传出了欢快的笑声。回忆至此,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院长吕丹十分感慨:“那时候我才真正明白,为什么总有人说鲍卫忠‘每办一个案件,都会多一个兄弟和朋友’,那是因为他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,一门心思地为老百姓着想。”

  执行工作,是案件办理的最后一关。通过执行,把“真金白银”交到胜诉方的手上,这才意味着案结事了。“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,更是边疆的稳定、民族的团结。案件再小,处理不好影响团结,那就是大事!”这是鲍卫忠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
  只要当事人有需要,休息日、节假日都是他的工作日,田间地头、大街小巷都是他的办公室。2016年3月,为期3年的“基本解决执行难”攻坚战全面打响。作为执行局的带头人,鲍卫忠变得更忙了。白天时间不够,晚上通宵加班。他牵头全面梳理了历年来的历史存案,逐一研究破解,仅仅3个月,300多万元案款全部执行到位,化解了600余件“钉子案”“骨头案”。

  “我们迈出去的是脚步,带回来的是民心。虽然辛苦,但却值得!”面对沉重的办案压力,鲍卫忠从未抱怨叫苦,反而从中收获了喜悦。

  在现场聆听报告的省检察院成都铁路运输分院干警刘韵扬说,这是令她印象最深刻的话,“鲍卫忠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,将司法为民落到了实处,在他的眼里群众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,他是用实际行动将为人民司法的职责使命落到了实处”。

  “走着、听着、看着、写着”

  沧源法院的执行案款数额一般不多,但就是这几百元、几千元,却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。“不知有多少次,我们这些年轻干警信心百倍地出发,忙了一天却空手而归,不禁感叹,执行局的工作是真不好干啊!”谈及执行工作,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干警陈美红感叹道。

  但鲍卫忠一干就是9年,被各族群众称为“佤山百姓的贴心人、心连心的好兄弟”。这是怎么做到的?陈美红曾经向鲍卫忠请教。鲍卫忠笑着说了8个字:“走着、听着、看着、写着。”

  “这算什么诀窍啊?”陈美红不甘心,开始留心了起来,努力寻找着这个边疆老执行的办案“密码”。

  在鲍卫忠办公室文件柜上,贴着密密麻麻的便利贴,有的写着案件当事人的电话号码,有的记着案款金额,还有一些旁人看不懂的符号标记。熟悉的画面再次浮现在陈美红的眼前:一个满头大汗、皮肤黝黑、脚上还沾着泥巴的佤族汉子,埋头在堆满卷宗的桌子上记录着。

  在众多便利贴中,一张写了大大“急”字的便利贴让陈美红陷入了回忆。2021年9月,鲍卫忠接手了一起棘手的佤族村民健康权纠纷执行案件,一边是急需治病的申请执行人,一边是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被执行人。面对陷入困境的当事人,鲍卫忠担心延误了治病,便决定立刻申请执行救助,并在便利贴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“急”字,而他自己的病却一拖再拖。“直到去世前一天,他还在叮嘱我们一定要加紧跟进。正是在他的嘱托下,5万元执行救助款到账了,群众的看病钱有了,他却走了。”陈美红哽咽道。

  每每鲍卫忠从乡下办案回来,不管多晚、多累,他也要用便利贴记录、把该打的电话打完,有诉即接、有信必复,让当事人第一时间知道案件进展和执行情况。陈美红恍然大悟道:“难怪鲍局长办案这么有底气,原来佤山的村村寨寨、山山水水都在这里啊!这些都是靠他一步一步走来的、一字一句听来的、一点一滴积累的,小小便利贴,藏着大天地!”

  在执行领域深耕数年,省高院执行局综合处副处长李小虎在现场聆听报告时感触颇深,他说:“听着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的宣讲,许多地方让我热泪盈眶,他深刻诠释了执行工作的强制刚性和司法为民的温度柔性……我一定会把鲍卫忠同志司法为民的干事创业精神转化为强大动力。执行工作再难,也要迎难而上,努力为实现‘执行不再难’贡献自己的力量!”

  “鲍卫忠用生命坚守初心使命,践行司法为民的理念,深深感染和打动了我。”聆听了鲍卫忠的事迹,省高院立案三庭书记员崔大瑞深受鼓舞,他说将从榜样中汲取力量,立足本职工作、用心用法、用心用情做好服务,妥善化解每一件矛盾纠纷,让人民群众不仅感受到司法的力度,也感受到法治的温度。

  “尼茸走了,家空了,我的心也空了”

  鲍卫忠和爱人周红都是佤族,周红平时习惯叫他佤名“尼茸”。在25年的相识中,所有的美好幸福都定格在2021年10月21日。当天下午,周红正在学校上课,突然接到鲍卫忠同事的电话:“鲍局长在办公室昏迷了!”她匆忙赶到医院,隔着抢救室小小的玻璃窗,平常那个高大爱笑的尼茸,此刻正躺在里面,“尼茸像个孩子,孤独地躺在病床上,身上插满了管子,仪器发出的声音冰冷、刺耳……快醒过来!不要丢下我!不要丢下我们,我和孩子不能没有你啊!”周红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喊。

  他们两人相识于1996年,那一年周红18岁,鲍卫忠19岁。在一次农民运动会的文艺表演上,阳光帅气的少年跳错舞蹈动作的滑稽样子,引得少女忍不住笑出了声,“他一边跳舞,一边朝我瞪眼睛”。两人的缘分也由此开始。他会在下乡工作时给她带回一束野花,会弹着吉他给她唱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》。

  2000年,他们结婚了,天真烂漫的年华里都是他们甜蜜幸福的时光。2012年9月,他们可爱的双胞胎儿子出生了,但执行局工作的鲍卫忠却更忙了,下乡、加班、出差,他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。对此,周红却从无怨言,还主动承担了家务,让他安心工作。

  2016年,小儿子生了一场病,手术后需要长期复查治疗,家里经济比较紧张。但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,鲍卫忠也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动歪脑筋,总是乐呵呵地给周红打气,说:“一切都会好起来!”

  常年起早贪黑地工作,长年累月地下乡、出差,鲍卫忠高血压越来越严重,因为缺钾总感到身体无力。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,周红也好几次劝他去医院看看,他都说:“过段时间再说吧!”2021年国庆节,周红原本打算和他一起带着儿子去昆明复查,也想让他去好好检查一下身体。但由于各种原因,这个机会也错失了。“现在想来,我真的好后悔,那时候怎么不拉他去医院,好好做个检查呢!”周红哽咽道。

  “尼茸走了,家空了,我的心也空了。他就是我的靠山,他不在了,我的大山就倒了。”周红说,多么希望这只是一个噩梦,一觉醒来尼茸依然还在,哪怕他经常加班、出差,只要活着就好。

  “有时候我很恍惚,总感觉他的身影无处不在,他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。我们曾无数次幻想着未来的生活,一起送孩子去上大学,存钱一起去旅游,退休后一起到山里养鸡,老了一起跳广场舞……现在,这些简简单单的愿望永远都无法实现了。”眼泪浸湿了周红的双眼。

  “他是个能把石头都捂热的人”

  毕昱是云南省临沧市文化传媒集团的一名记者,鲍卫忠因公牺牲后,她第一时间加入了采访报道工作。“为什么每次提起他,大家依然饱含深情、泪湿双眼?”毕昱在采访中逐渐找到了答案。

  翻开鲍卫忠的笔记,第一页写着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”,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,也是鲍卫忠的初心。

  2003年,鲍卫忠被派到沧源县坝尾村开展“三村”建设工作。当时与鲍卫忠一起工作的村干部回忆道:“那是一个朴素、精神的佤族小伙,总是穿着一身迷彩服、脚踩一双解放鞋,那笑眯眯的样子,就像我们自家的兄弟一样!”在组织村民开展旧房改造时,佤族群众认为搬迁不符合风俗,对搬迁工作积极性不高。鲍卫忠不急不躁,把所有工作的细节都和老百姓掰开了、揉碎了讲清楚,一次不行就去两次,两次不行就去三次,最终打动了村民,顺利完成了200多户旧房改造,让佤族群众从茅草房搬进了新砖房。

  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龙印象里,“鲍大哥”是对党忠诚、务实为民的:“2011年的秋天,我刚大学毕业在单甲乡做大学生志愿者就认识了鲍卫忠大哥,他和县法院的同事一起到乡里开展法治宣讲,回乡的路上他和我聊起了年轻时工作中的趣事,谈笑间向我传授了不少基层工作的经验。”

  2022年陈龙调到县民族宗教局工作,到鲍卫忠工作过的勐角乡走访时,经常在老百姓的口中听到鲍卫忠暖心办案的故事。“我和同事们都说‘每个人手上都捏着一杆秤,鲍大哥手上的那杆秤,无论何时何地何事都是最准的’。”陈龙说,鲍卫忠始终珍视民族团结,依法保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。

  鲍卫忠会为了一个1900元的案件,开着车往返山间几十公里,多次到被执行人家里做工作,只为解开当事人的“心结”;鲍卫忠会为了尊重佤族“老人的祭日钱财不外送”的习俗,一口答应好不容易找到的被执行人,第二天再次顶风冒雨,前往村里了结案件;为了看病急需用钱的申请执行人,他索性自掏腰包,悄悄为无力还款的被执行人垫付了8840块钱的执行款暂渡难关。听到这里,省委政法委政策研究处干部翟晋超深受鼓舞,他说:“鲍卫忠法官真正做到了执法司法有温度,让公平正义有分量。他这种执法如山、一心为民的优良品质,值得每一名政法干警学习和传承。我将以他为榜样,在未来的工作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能力和业务水平,高质效做好每一项工作,用心用情为人民服务,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。”

  在鲍卫忠去世时,老百姓、当事人都自发地翻山越岭来参加他的追悼会,生怕赶不上送他最后一程。村里的老支书回忆起他,哽咽地说道:“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中提到的‘建设好美丽家园、维护好民族团结、守护好神圣国土’,鲍法官替我们先做了,他就是这样一个掏心窝子为老百姓办事、能把石头都捂热的人。”
【责任编辑:scfzcmw-editor】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