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震遗址 地震遗址 地震遗址 汶川新貌 本版图片由汶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汶川新貌 本版图片由汶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汶川新貌 本版图片由汶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汶川新貌 本版图片由汶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□ 周润秋
一 2008年5月12日,我才知道世界上有汶川这么一个地方。 在浙江工作的我,那天回成都休假,午饭后正在看书,突然房子东摇西晃起来,书柜上的书哗啦啦掉在地上。当时我的脸色肯定是死灰的,起初以为是哪个施工单位在野蛮施工,一顿暗骂之后,继而明白这是大地在震动,惊恐不已,随后以我一生中跑得最快的速度,气喘吁吁地奔往儿子就读的小学。看到孩子们已经撤到操场,心安之后在手机上搜索地震方位。信号时断时续,很久才查到信息——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,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震级为7.8级(注:后校正为8.0级)的地震。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,破坏性最强、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。当天晚上,成都公园里帐篷遍布,公厕前长龙蜿蜒。可想那些在汶川、北川、青川等地的灾民,又是何等艰辛? 全国各地的勇士们前赴后继奔赴灾区,我这无任何救援技能的一介书生,虽热血沸腾,却无法去一线出力,于是决定给中国红十字会捐款5000元。7岁的儿子一听我的想法,不甘落后,从压岁钱里取出120元,取“512”之意。我俩的汇款留言是“捐给灾区的孩子们”。不久收到捐款收据,儿子很自豪。 此后,那个时间——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,那个遥远的地方——汶川,一直挂在我的心上。 当2024年第一缕秋风拂过汶川的时候,我作为“中国文化记者汶川行”采访团中的一员,踏上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。 从成都驱车出发,穿过紫坪铺隧道,就告别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,一下子从喧嚣进入汶川这个世外桃源,蓝天白云和崇山峻岭映入眼帘,你原来的烦忧瞬间烟消云散。真的,瞬间! 车在山腰的都汶高速上疾驰,往高原深处驶去;岷江在谷底与我们“背道而驰”,经过世界水利工程鼻祖都江堰的“驯化”后,滋养成都平原这个天府之国,再流经苏东坡的故乡眉山,拜过乐山大佛继续南下,在宜宾市随长江浩浩荡荡奔向东方。
二 进入群山环抱的绵虒镇,高速路出口上的“虒[sī]”字让人纷纷掏出手机查询。 绵虒历史悠久,得名于汉武帝时期,2000多年来似乎一直在致力于提高国人的识字数量。 那时,汶川县叫“绵虒县”,县治在今天汶川县城所在地威州镇东山腰的姜维城。绵虒因怪兽“虒”而得名,明朝《蜀中广记》记载,“汶川县汉之绵虒县也。虎有角曰虒,行水中,地有此兽矣”。1400多年前,“汶川”才出现。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:“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。”汶水即岷江。 入住位于绵虒镇大禹村的大禹农庄,这里海拔比成都多了700米,所以收到一份意外惊喜——桂花香气四溢,沁人心脾。而成都人当时还在千呼万唤盼花开。往年蓉城最迟不过9月10日,就能闻到桂花的香气,2024年到了9月下旬仍无动静,真是“破天荒”。原来,桂花开花的适宜温度在25度左右,若遇持续高温,桂花树就开始“自我保护”了。 大禹村原名高店村,传说是大禹的出生地。半山腰有座雄伟的大禹塑像,左手执翻土农具,右手向上斜伸,仿佛在向南来北往的车辆招手致意。 大禹农庄庄主程琳,就是今天活生生的“大禹”,高店村改名为辨识度很高的大禹村,就是他努力推动的结果。 汶川地震后,当地急需一个种猪场,程琳闻讯来到这里创业。建设猪场时,他发现高店村的溪水来自海拔5000米以上的一个海子,水质特别好。当地一位年过九旬的老者说,溪流从未断过。毕业于四川农学院(四川农业大学的前身)的他,知道高山雪水适合三文鱼,就建了阶梯式活水三文鱼养殖场。后又带领村民“依山而种,顺水而渔”,建设红樱桃基地、绿色蔬菜基地、种猪养殖基地、冷水鱼养殖基地。现在大禹农庄处在4A景区之内,田园风光环绕,“樵夫与耕者,出入画屏中”,绵虒豆腐、羌式土火锅、三文鱼生鱼片、腊肉香肠和野菜,都是土生土长、自产自销,菜香不怕巷子深,远近游客闻香而来。
三 哪有“山河破裂”?现在凡是第一次来汶川的人,心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。 我们采访的5天时间里,除了地震遗址和地震震中纪念馆尚有惨痛的记忆——倒塌的房屋、断裂的道路、破碎的山体、逝去的生命,我们再也找不到16年前的地震痕迹。史料《汶川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(草案)报告》里,这样描述地震给当地带来的巨大损失——全县13个乡镇全部是极重灾区;全县10.8万亩耕地中,有10.1万亩受灾,其中,灭失2.16万亩;287家工矿企业中,有276家被毁;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642.5亿元。要知道,2007年汶川一年的GDP也就不到30亿元…… 现在汶川一切都是新的。“山河破裂”,迸发出“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,不畏艰险、百折不挠,以人为本、尊重科学”的抗震救灾精神,随后南粤元素与藏羌文化完美融合,绘就一幅“山河巨变”的美好画卷。 “广东速度”,重塑山河。震后一个月后,按照中央“一省帮一重灾县”的原则,东部和中部地区19个省市奉命援建四川18个县(市),以及甘肃、陕西受灾严重地区,要求3年内完成任务。汶川作为地震震中所在地,其恢复重建的难度可想而知,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省扛起了这一重任。19个省市中,广东是全国唯一对口支援两个省的省份——深圳市支援甘肃省受灾严重地区,另外13个市按照“一市帮扶一乡镇”的规划,承担起汶川县威州、映秀、漩口、石磨等13个镇的重建任务。2010年10月,广东对口支援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提前完成,支援四川抗震救灾、恢复重建资金达112亿元之巨。 汶川中学,涅槃重生。教学楼里壁报上的字句“汶中涅槃重生,感恩广东援建”,是汶川人发自肺腑的心声,让来自广东的记者深感欣慰。当年,江门市以“5+2”“白加黑”的拼搏精神,按照全世界最高等级的地震设防——九度设防标准建设,斥资2.4亿元,以180天的惊人速度(笔者注:正常速度是500多天)建成“全国一流校园”“最安全的校园”,因此荣获中国工程质量最高荣誉“鲁班奖”。汶川中学援建负责人、广东耀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耀南,是该校的名誉校长,每年都要回来看看自己一生为之骄傲的作品。现在该校网络班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,聆听中国“牛中”——成都七中林荫校区的老师讲课。 震中映秀,焕然一新。山水相映、风景如画的映秀地如其名,没想到这么美好的地方竟然成为汶川大地震震中。走进东莞市援建、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主持设计的5·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,穿越时空,感受“地动山摇”的惊心动魄和“气壮山河”的磅礴力量。走出纪念馆大门,抬眼望向如今的映秀,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,与馆内所呈现的“满目疮痍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我和深圳特区报张樯先生、防城港日报韦佐先生同行,爬到震中纪念馆对面的半山腰,在玻璃房里惬意地喝红茶、吃脆李,临窗远望,一眼繁华。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灯光与星光交相辉映,将整个小镇装扮得如梦似幻。街头巷尾,食物的香气在空气中交织,吸引着过往的行人在小吃摊前停下脚步,享受来自味蕾的幸福。 古镇水磨,“全球最佳”。地震前,工业重镇水磨,拥有60多家高耗能、高污染企业,烟囱林立,阴霾密布。地震后,佛山市将它建成5A级风景区,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“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”奖。今天的水磨,藏羌文化、西蜀人文、禅佛文化荟萃于高山峡谷之中,令人叹为观止。漫步禅寿老街,一道叫洋芋糍粑的美食让我吃惊不小。洋芋,土豆、马铃薯也,无糯米之粘性,怎能做糍粑?店家介绍,将洋芋洗净煮熟后放在石臼里,“发泄”式地用力捣成泥状,再根据各人的口味和创意加入各种调料,揉成面团,切成小块,放在锅里煮熟,软糯似糍粑。一边品尝这种低成本“糍粑”,一边为先民的智慧暗暗叫绝。 ………… 从2008年的山河破裂,到如今的山河巨变,汶川用16年时间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,向全世界展示了“天府无忧谷”“康养新汶川”的全新形象。 汶川,以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,2008年5月12日后,还是一种精神、一种力量。这片曾经被灾难深深刻画的土地,已被希望与活力填满;这片经历过裂与变的大地,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裂变;这片土地上勤劳坚韧的人民,将不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