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|
|
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伟 近日,随着教育布局的调整,原大罗中学与大罗小学合并,留下了一处占地3347平方米的校产闲置。面对这一挑战,大罗镇积极应对,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和多点发力,成功将这一闲置校产“一分为三”,实现了从“沉睡资产”到“增收活水”的华丽转变。 为了高效利用闲置资产,大罗镇首先进行了靶向招引,积极服务企业需要。他们利用校内建筑物完整规范、相互独立、空间宽阔等优势资源,积极外出招商,成功引进了四川森全鞋业有限公司。经过重新规划布局,原学校食堂、20间学生宿舍及操场约900平方米的区域被新建为鞋厂,预计铺装鞋面生产线6条,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,充分带动了周边300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。 在创新求变方面,大罗镇主动创造需求,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。由各村(社区)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入股成立了“强村公司”——四川省秦巴兴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。为了支持公司的发展,大罗镇将原教学楼作为“强村公司”的办公及产品展馆,既盘活了闲置资产,又解决了“强村公司”急需办公阵地的难题。 此外,大罗镇还着眼自身,扎实补短强弱。针对政府办公楼场地有限、办公分散、群众办事不便等问题,他们将原723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提质改造为办公楼,供经济发展办、应急管理办、群众诉求快处中心、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使用。同时,将原10间学生宿舍改作干部职工住宿使用,既改善了干部职工住宿环境,又极大提升了群众办事效率。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,大罗镇成功地将闲置校产转化为增收活水,不仅优化了空间布局,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。这一成功案例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。
|
【责任编辑:scfzcmw-editor】 |